Search

【#林彥邦:🇭🇰 香港《立場新聞》記者的見證】

自2006年投身傳媒界,不覺快...

  • Share this:

【#林彥邦:🇭🇰 香港《立場新聞》記者的見證】

自2006年投身傳媒界,不覺快將十六年,總體而言見證著香港的傳媒自由走過一段漫長的下坡路,2019年夏天以降,因緣際會掛著《立場新聞》的記者證,跑過大大小小的衝突現場,催淚彈吃慣了,警察的呼喝推撞都習以為常,不覺來到2021年夏天,應該差不多可以為香港的自由傳媒空間蓋棺合十了。
.
身在曾被中國官媒點名的「反對派」媒體工作,早已不會心存僥倖:任職機構被迫倒閉、個人被起訴甚至入獄,都不是意外結果。家大業大的《蘋果》尚且如此,其他缺乏基礎更脆弱,人手規模都遠遠不如的傳媒,自然不得不自我解剖一篇,面對最高可以判終身監禁,有連坐性質的「莫需有」、「文字獄」。
.
面對香港收緊的新聞自由,此刻還身處媒體界的香港人們,大家都在自問的是,我堅持崗位,是否有日會招致同事被捕?面對強大的政治壓力,我又捱到幾耐?(我能支撐多久?)
.
#香港 #媒體 #記者 #新聞自由 #社會 #文化 #七一 #蘋果日報 #立場新聞 #國安法 #黎智英 #假新聞法


Tags:

About author
《轉角國際》將「國際事件」解構成點、線、面,三種衡量向度:「點」,是傳統想像中的「國際新聞」,回應彼地所發生的種種即時大事;「線」則延伸於點,藉由新聞來解讀宏觀的世界局象;「面」,才是所謂的「國際觀」,除了掌握訊息脈動外,對於我們身處的世界,也能具備獨立思考、提出自我觀點的能力。 點、線、面,三者串連,《轉角國際》期望能拉起那條「線」—在新聞之後,拉起脈絡;在趨勢之前,集結觀點。 比起展示「國際觀的高度」,我們更希望《轉角》的轉動能「碾平」眼下國際報導的種種資訊門檻,與讀者們一同尋找那塊屬於自己的「國際視角」——至少至少,我們端出來的不會是冷門毒藥。 這裡是udn,我們是《轉角國際》。
作一扇看懂世界的窗。
View all posts